智啟醫(yī)學新維度
服務電話: 180-1784-7121(微信同號)
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動物模型的建立和評估
心肌梗死(myocardial infarction,MI)是21世紀醫(yī)學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。由于MI的許多病理生理資料難以從臨床研究中獲得,其防治上的進展有賴于基礎研究上的突破。MI動物模型的建立是開展基礎研究的步,它對于研究人類MI的病理生理變化、心電生理改變以及評價各種**方法具有重大價值。結(jié)扎左前降支制作MI模型,是一個被廣泛接受近于成熟的動物實驗模型。但隨著實驗技術的發(fā)展,它的一些操作步驟、評價指標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改進。本實驗在傳統(tǒng)方法的基礎上作了相應的改進,以SD大鼠為實驗對象建立MI動物模型,方法操作簡單、模型成功率高、重復性好,為下一步的實驗研究奠定了基礎。
1 對象與方法
1.1 研究對象 清潔級雄性Spreague-Dawley(SD)大鼠20只,體質(zhì)量250~300 g(275±15.3)g,由廣州中醫(yī)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。隨機分為假手術組和心肌梗死組。
1.2 研究方法
1.2.1 MI模型的建立***(75 mg/kg)腹腔注射麻醉,經(jīng)口人工呼吸(導管置于大鼠的舌體與上頜之間),連接小動物呼吸機予以正壓通氣,潮氣量3~5 ml/100 g,呼吸頻率60次/min,吸呼比1∶1。左側(cè)胸部備皮,消毒手術區(qū)域,經(jīng)胸骨左緣第4肋間開胸,鈍性分離肌肉,以眼科開瞼器撐開肋間肌切口,暴露心臟,剪開心包,于肺動脈圓錐與左心耳之間距主動脈根部2~3 mm處,用7-0眼科無創(chuàng)縫合針,穿過前降支深部連同一小束心肌一并結(jié)扎。根據(jù)心電圖和心肌組織顏色確定冠脈結(jié)扎成功。逐層縫合胸壁,自主呼吸恢復后拔出通氣導管。大鼠清醒后送動物房飼養(yǎng),規(guī)律照明,自由進食和飲水。術后連續(xù)3 d予以青霉素40萬U腹腔注射以預防感染。假手術對照組除不結(jié)扎冠狀動脈外,其余步驟相同。
1.2.2 超聲心動圖檢查3%****鈉(45 mg/kg)腹腔注射麻醉,用Philips Sonos 5500型多功能超聲診斷儀(S12探頭,頻率5~12 MHz),在胸骨旁以二維超聲和M型超聲測量左室收縮末徑(LVSd)、左室舒張末徑(LVDd)、舒張期左室后壁厚度(PWd)、舒張期左室前壁厚度(AWd,MI組為梗死區(qū)室壁厚度)、左室射血分數(shù)(LVEF)和短軸縮短率(FS),分別計算梗死區(qū)變薄指數(shù)(BBZS,即舒張期左室前壁厚度/后壁厚度)和非梗死區(qū)增厚指數(shù)(ZHZS,即舒張期左室后壁厚度/前壁厚度)。所有參數(shù)均在3個連續(xù)的心動周期中進行測量并取平均值。
1.2.3 血流動力學檢查3%****鈉(45 mg/kg)腹腔注射麻醉,氣管切開插管,保持呼吸道通暢。分離右側(cè)頸總動脈,插入2F聚乙烯導管,0.3%肝素生理鹽水抗凝,將壓力傳感器與BL-420E生物信號采集與處理系統(tǒng)連接,測量并記錄頸總動脈收縮壓(SBP)和舒張壓(DBP),向前推送導管至左心室測量左室收縮壓(LVSP)、左室舒張末壓(LVEDP)、左室內(nèi)壓大上升和下降速率(±dp/dtmax)等參數(shù)。
1.2.4 組織病理學檢查 各項檢查完成后,經(jīng)股靜脈注入10%KCl 2 ml,使心臟停搏于舒張期,迅速取出心臟,PBS液洗去血液,濾紙洗凈水分后用電子天平(到0.1 mg)分別稱取左、右心室實際重量(LVAW、RVAW),計算其與體質(zhì)量(BW)的比值,得到左、右心室相對重量(LVRW、RVRW)。將心臟從心尖到心底沿長軸橫切4等分,4%多聚甲醛固定24 h后分別石蠟包埋。各取一張5 μm的病理切片作HE染色。用HPIAS彩色病理圖文分析系統(tǒng)測量每張切片的心內(nèi)膜緣總長及心梗部位心內(nèi)膜緣長度,計算梗死面積。組織切片常規(guī)Masson染色,隨機選取4個不含血管視野,用Image Pro Plus5.0圖像分析軟件計算膠原容積積分(collagen volume fraction,CVF)。
1.2.5 統(tǒng)計學方法 數(shù)據(jù)以均值±標準差(x±s)表示,兩組間均數(shù)的比較采用t檢驗,以P<0.05為差異有統(tǒng)計學意義。
2 結(jié)果
2.1 大鼠生存情況 MI組大鼠14只,術中死于心室顫動和心跳呼吸驟停4只,術后1周死亡1只(心力衰竭),存活4周大鼠共9只,存活率為64.3%。6只假手術組大鼠全部存活。
2.2 MI復制成功的證據(jù)
2.2.1 大鼠一般情況 冠脈結(jié)扎術后大鼠精神萎靡呈蜷縮狀、活動較少、呼吸淺促、抓起時反抗較輕,毛發(fā)枯槁呈黃白色、多見倒豎,進食量明顯減少;同期假手術組大鼠術后1 d即恢復至術前的食欲和運動量,毛發(fā)平滑而有光澤。
2.2.2 心電圖 冠脈結(jié)扎即刻,縫線下方心肌色澤變白,局部心肌運動減弱,心電圖提示肢導聯(lián)R波振幅明顯升高,ST段弓背向上抬高0.2 mV以上。2.2.3 心肌組織HE染色 假手術大鼠心肌細胞橫紋及閏盤清晰,纖維結(jié)構(gòu)清楚、排列整齊、無炎癥細胞浸潤;冠脈結(jié)扎術后4周非梗死區(qū)心肌細胞代償性肥大,纖維組織增生、排列紊亂、炎癥細胞浸潤明顯,部分心肌細胞肌漿嗜伊紅性增強。測量所得MI組大鼠的梗死面積在40%~45%之間(平均42%)。
2.2.4 心肌組織Masson染色 假手術組心肌組織膠原纖維少,無條索狀及融合的膠原纖維;MI組左室非梗死區(qū)膠原纖維顯著增多,呈條索狀,分割包繞心肌束、部分膠原纖維融合。
2.3 超聲心動圖檢查 與假手術組比較,MI大鼠LVSd、LVDd和ZHZS明顯增加(P<0.01),PWd、AWd、BBZS、LVEDP顯著增加(P<0.01)。
2.5 心室重構(gòu)指標 與假手術組比較,MI大鼠左、右心室實際和相對重量以及CVF均明顯增加(P<0.01)。
3 討論
MI動物模型的制作有多種方法,各有利弊,也因人而異。早期國外多采用Johns法,即在自主呼吸條件下,不用呼吸機支持,迅速開胸擠出心臟行冠狀動脈結(jié)扎。這種方法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(nèi)完成操作,技術要求高,難度大,難以掌握;而且由于心臟移位,容易導致血流動力學紊亂和心律失常等并發(fā)癥;開胸后小動物呼吸無法得到,因而手術死亡率極高。此后Fisbein[9]和Pfeffer[10]在Johns法的基礎上略加改進,應用小動物呼吸機維持呼吸,明顯提高了手術的成活率。常用的氣道建立方法有:氣管切開、經(jīng)口氣管插管、經(jīng)口人工呼吸(導管置于大鼠的舌體與上頜之間)、面罩呼吸等。氣管切開法雖然操作容易,但術后呼吸道并發(fā)癥多,大鼠難以長期存活。經(jīng)口氣管插管相對較難,技巧性大,需要有麻醉插管經(jīng)驗,如果不熟練,一次插管不成功,反復操作刺激大鼠喉部,易使其喉部粘膜水腫,氣道分泌物增加,導致氣道阻塞甚至窒息死亡。本實驗在小動物呼吸機支持下,經(jīng)口人工呼吸(導管置于大鼠的舌體與上頜之間),操作簡便,且可在開胸后為冠狀動脈結(jié)扎贏得較長時間,術后呼吸道并發(fā)癥少。經(jīng)口人工呼吸中,氣體經(jīng)口腔進入胃腸是常見的問題,但不影響動物存活。人工呼吸前采用小腹帶繃扎腹部,可明顯減少氣體進入胃腸。與此同時本實驗以眼科開瞼器充分撐開肋間肌切口,不但手術視野清晰,易于操作,而且避免心臟移位和血流動力學紊亂,明顯減小心臟損傷和心律失常等的發(fā)生。準確結(jié)扎是MI模型制作成功的關鍵。本實驗以左心耳和肺動脈圓錐為標志,在距主動脈根部2~3 mm處結(jié)扎冠狀動脈,定位準確,重復性好。熟練后從開胸至縫合整個過程可在1 min內(nèi)完成,結(jié)扎成功率高,術后存活率也高。造模4周后,大鼠心臟左室前壁可見瘢痕組織,超聲心動圖示梗死區(qū)心肌運動減弱,非梗死區(qū)心肌、室間膈和右室明顯肥厚,左室腔擴張。HE染色和Masson染色示非梗死區(qū)纖維組織增生、排列紊亂、伴有大量炎癥細胞浸潤。血流動力學檢查示左室收縮和舒張功能下降。提示MI動物模型建立成功。試驗中MI組各大鼠的梗死面積在40%~45%之間(平均42%)),表明實驗均一性良好。
MI模型制備過程中存在麻醉、氣道建立、呼吸機參數(shù)調(diào)節(jié)、冠狀動脈結(jié)扎等易導致造模失敗或大鼠死亡的因素。為了提高模型制造的成功率及大鼠的存活率,本實驗注意做到以下幾點,供讀者參考:①嚴格稱重,準確計算***量;②術中良好的人工呼吸;③正確選擇開胸位置,以眼科開瞼器充分暴露胸腔,使手術視野清晰;④結(jié)扎部位準確,進針深度適當;⑤術中避免肺損傷,術后恢復胸腔負壓;⑥盡量縮短手術時間;⑦良好的術后保暖和護理;⑧術后嚴密觀察及時處理嚴重的心律失常。